好POD+

【好POD+ E09|讀好書】新作vs.經典 朱亞君的口袋書單

‧主題:年假宅在家 這幾本別錯過
‧主持人:張若瑤
‧與談人:朱亞君/寶瓶文化社長
 
2022年一轉眼已到12月中,在歲末年終之際,「中央社好POD」特別邀請寶瓶文化社長朱亞君,和聽眾推薦幾本不同類型的好書,在2023年1月中即將來到春節假期,能陪伴想宅在家不出門的朋友享受閱讀好時光。
 
COVID-19疫情持續了將近3年,出版業一度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考驗,避疫宅在家的線上人潮沒奔往「電子書」,卻一股腦竄向「影音串流平台」,朱亞君對於書市銷售下滑的趨勢並不意外,「人們心裡想的是疫苗、口罩,很難靜下心讀書,看劇變成生活上最大的消遣」。
 
縱使如此,有3大類書籍,仍是這3年銷售排行榜上的常勝軍:自我成長、心理勵志與理財。比如教導改善微小行為而能不再失敗的《原子習慣》、以財務智商跳脫「厭、悶、窮忙」低薪的《跟著柴鼠學FQ》、財富自由關鍵在思考金錢方式的《致富心態》,以及分享資訊時代如何建立判讀力的《灰階思考》等。
 
然而,幾家歡樂幾家愁,「因為疫情,翻譯小說在去年全面潰守」。朱亞君心中有兩本遺珠之憾,其一是葡萄牙作家薩拉馬戈在199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品《盲目》,寫得也是一場世紀大疫,人們只要與染病者對視皆會失明,被集中管理的隔離群眾因恐慌與仇恨,展現出人性最不堪的一面,「很有既視感」。
 
另一本則是美國作家理察‧鮑爾斯2019年獲「普立茲文學獎」的作品《樹冠上》,以細膩書寫樹根、樹幹、樹冠、樹籽為架構,鋪陳出人與自然環環相扣的命運,「這是能讓人沉靜的一本書」。
 
不想看新作,朱亞君也推薦幾本經典回味,如捷克存在主義作家卡夫卡的家書《給父親的一封信》,「我的寫作都與你有關,我在作品裡申訴的,是那些無法在你胸懷裡申訴的話……。」卡夫卡沒送到父親手中的萬言書,字裡行間透露出他的父愛創傷。
 
若直視親情太凝重,那就待在孤獨與寂寞的純淨空間中吧!被譽為「短篇小說之王」的美國當代作家伊麗莎白‧斯特勞特的《一切皆有可能》,就是從變成暢銷作家的窮女孩露西巴頓決定寫回憶錄開始,所引發人與人間交疊串連的故事。
 
過年應付親戚好心累,朱亞君認為,知名諮商心理師周慕姿的《羞辱創傷》,或許能緩解椎心刺骨的「教養文化」霸凌,「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,而不是我們很糟糕」。怕太正能量有毒?那就翻翻一家三代皆為魚販的林愷倫,用璀璨的顏色與嘈雜的聲音,鋪設出光影交疊的魚市人生。
 
▶「我們都是患了牙疼的靈魂」,聽朱亞君怎麼說。
 
|本集重點|
(01:13)書市疫災:看劇變生活最大消遣
(04:08)永不敗類別:成長、勵志、理財|《原子習慣》
(05:40)遺珠一:失明淪瘟疫的諾獎之作|《盲目》
(09:10)遺珠二:人與樹 存亡環環相扣|《樹冠上》
(10:42)心理療癒:糟糕事不等於我糟糕|《羞辱創傷》
(17:02)非虛構小說:嘈雜魚市中的人性|《偽魚販指南》
(22:01)經典回味:卡夫卡的父愛創傷|《給父親的一封信》
(26:28)當代文學:窮女孩變暢銷作家|《一切皆有可能》
(34:05)彩蛋:出版人最想去的地方是?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剪輯:鄭惠文 |‧文字:張若瑤
 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 
▶「中央社好POD」圈粉/
‧張若瑤:instagram.com/yauyau531/
‧寶瓶文化:www.facebook.com/aquariusfans
 
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 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/comments

2022-12-12
34:27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E08|說中國】從四通橋到反封控:一場無階層的白紙運動

‧主題:極端精準防疫的悲劇
‧主持人:朱建陵/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
‧與談人:張淑伶/中央社駐上海特派員
 
新疆烏魯木齊市吉祥苑社區10月24日一場大火燒死的無辜生命,點燃人民對中共「動態清零」的怒火,以前只敢講「不要核酸要自由」,現在甚至上街頭喊出「習近平下台」的口號。
 
南京傳媒學院學生10月26日高舉白紙為死者哀悼,這股浪潮席捲中國各大學院,27日清華大學中,習近平的學弟妹們除了唱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頌歌〈國際歌〉,還怒吼「從今天開始,我不再為公權力口交!」然而在28日夜晚的四通橋,維安的公安似乎悄悄替「白紙運動」畫上了句號,為什麼?
 
運動會變革命嗎?當媒體不斷加碼演繹出「另一場六四」時,那些想為自己爭取權益的中國人民,自己怎麼評斷接下來的狀況?一張白紙的「無聲抗議」,自香港反送中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,到中國反封控,象徵的寓意是?
 
習近平接下來會怎麼做?中國強硬「清零」的政策會因此鬆綁嗎?「白紙運動」會是人民反暴政的第一簇火花嗎?
 
▶北京四通橋孤狼並沒有白白犧牲,聽張淑伶怎麼說。
 
|本集重點|
(00:22)民怨 烏魯木齊大火只是引爆線
(05:35)犧牲的四通橋孤狼 後勁剛顯現
(10:55)反送中到俄烏戰:白紙的意義
(13:30)運動高潮已過:沒結果影響深
(18:28)輿論戰已開打:境外勢力幹的
(22:33)20條規定 地方做不到一刀切
(26:41)石家莊縮影:被妖魔化的感染
 
▶「中國反封控」系列報導:https://reurl.cc/oZROAV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剪輯:蔡明珊 |‧文字:張若瑤
 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 
▶「中央社好POD」圈粉/
‧朱建陵:www.facebook.com/twccl
‧張淑伶:https://reurl.cc/QWR0rM
 
▶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 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/comments

2022-11-29
30:56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E07|總編加碼版】前總長李喜明談未來戰場:龐大自主性智能武器定輸贏

‧主題:尋找台灣國防安全的曙光
‧主持人:陳正杰/中央社新聞部總編輯
‧與談人:李喜明/前參謀總長
 
「防衛作戰靠的不只是軍隊,還包括民兵。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2017至2019年任內推動以「不對稱作戰」為重點的整體防衛構想(Overall Defense Concept, ODC),卸任後以大約2年時間,將全盤理念付諸文字,寫成《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,台灣的勝算》。這本由聯經出版的新書在9月2日發表之後,到9月中旬已4刷,發行約8000本,政治軍事類的非小說作品在台灣能有 如此發行量,十分罕見。
 
李喜明在中央社好Pod節目中提及,「全國的防衛意志,絕對是一個國家能否生存的重要關鍵」。
 
根據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,想要和平就必須全民備戰;台灣要讓中國清楚瞭解,如果以武力進犯,將面臨台灣全民由上至下的抵抗決心,這會增加共軍犯台計畫的複雜度,以及一旦犯台時必須付出的代價,台灣因此可以達到嚇阻共軍犯台與保衛台灣安全的效果。
 
他說,擊碎中國夢的好方法,必須有國土防衛部隊展現全民自衛的勇氣,這得仰賴「不對稱作戰」,意即並非以飛彈對飛彈、坦克對坦克,「對台灣來說,不對稱戰力就是一大堆機動、分散、精準、致命的」小型武器。
 
李喜明在接受中央社新聞部總編輯陳正杰訪問時,說明台灣嚇阻中國侵犯的3大要素,至於在台海爆發軍事衝突時可能來自美國及其他國家的「外援」,他認為這是「充分條件」,但不應該是台灣自保的「必要條件」。聽聽他怎麼說。
 
|本集重點|
(00:47)防衛作戰不只靠軍備 人民是關鍵
(05:38)嚇阻侵略3元素:避戰先盤算能贏
(09:48)展示全民決心 國土防衛非打巷戰
(13:17)從戰略到準則 台灣需要實質幫助
(20:25)外援是不定數 先提有效作戰方法
(27:06)撐過第一擊挺下去 外力自會幫忙
(29:40)忘掉二戰 不對稱是台灣一線曙光
(32:46)偵測或攻擊型無人機 台落後太久
(35:46)俄烏戰台灣啟示:弱勢≠難生存
 
▶節目全影片:https://youtu.be/4soxbyArRPg
▶相關報導之一:
https://reurl.cc/KQ5vGg
▶相關報導之二:https://reurl.cc/NRgEzm
▶相關報導之三:https://reurl.cc/oQ64z3
▶相關報導之四:https://reurl.cc/9pqxyV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剪輯:陳薇雯 |‧文字:張若瑤
 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 
▶「中央社好POD」圈粉/陳正杰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enjey.chen
▶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 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/comments

2022-09-22
40:56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 S1E6|記者在現場】吳家昇把握當下 王騰毅不怕錯過

‧主題:當快門按下的那瞬間
‧主持人:張若瑤
‧與談人:吳家昇、王騰毅/中央社攝影記者
 
攝影記者若在拍攝歷史性畫面時,遇上「錯誤訊息」怎麼辦?在美國前參議員陶德(Chris Dodd)來訪時,王騰毅就親身經歷這一遭:「那次之後,我都帶兩台相機出門」。
 
吳家昇在吃完喜酒後,趕赴八仙塵暴現場,內心的震撼教育是……?為什麼他會連拍3年柚子?香港反送中現場,王騰毅被催淚彈追逐了1週,吳家昇從機場走到村莊,也走進香港理工大學圍城現場,他們分別見證了哪些不可思議的瞬間?
 
數位時代的攝影記者,除了要會拍照片、拍影像、能剪接外,還得多哪一項技能?而他們避不了的職業傷害又是什麼?
 
生涯最渴望進入的殿堂級賽事,聽吳家昇、王騰毅怎麼說。
 
|本集重點|
(03:03)難避免的職傷與空拍新技能
(07:50)人生第一現場:學測&指考
(12:21)菜鳥變老手 他拍3年柚子
(15:22)捷運電梯口 他捕捉一道光
(18:35)忘不了:陶德vs.八仙塵暴
(24:00)逃過催淚彈 被逼交記憶卡
(29:24)便衣警突襲 跪壓民眾後頸
(34:32)賽事最高殿堂:最想拍奧運
(38:57)按快門與救命之間的抉擇
 
相關報導:https://reurl.cc/bE3Wv3
節目全影片:https://reurl.cc/AO6lYK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剪輯:陳薇雯、王昱文 |‧文字:張若瑤
 
【由中央社企畫製作,印刻文學出版,在9月1日記者節發行的書籍《記者在現場》,它蒐羅了這4年多來中央社「文化+雙週報」網路平台的專欄文章。這集邀請2位攝影記者吳家昇與王騰毅分享捕抓畫面外的情感與衝突,他們各自被收納「奧運」與「反送中」現場、球星Kobe追思現場等文章。】
 
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/comments

2022-09-01
43:03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 S1E5】凝視原民部落35年 黃子明鏡頭下的社運軌跡

‧主題:為改變的歷程留住影像
‧主持人:張若瑤
‧與談人:黃子明/資深攝影記者
 
1985年因替同學代班雜誌社,因緣際會踏入新聞圈的資深攝影記者黃子明,當時拍得幾乎是財經與靜態事物,直到1987年他被兩場社會運動啟發:「東埔挖墳事件」與「519綠色行動」。1988年他從《自立》報系轉職至《中時晚報》,開始超過30年對「原住民族、慰安婦與移工」的影像記錄。
 
當攝影記者最遺憾的是,1990年被派去北京亞運,而錯過「野百合學運」最精采的一幕。在北京,黃子明去拍了哪2個地方,竟被中國記協台港澳辦主任柏亢賓找上門警告?
 
「東埔挖墳事件」30年後的2017年,黃子明抱著筆電,踏遍一個又一個部落尋訪影像中故人,那年與胡德夫一起抬棺材板到行政院的「布卡」(胡大衛),現在竟是幼稚園的母語老師,……1987年的原權運動,還留下了什麼?
 
從台灣1991年為「北二高龍潭段」引進第一批移工後,黃子明的鏡頭便關注他們的身影,還有台灣新農民與年輕原住民回部落等,與社會經濟變化相關的議題。
 
▶移工新經濟是什麼,聽黃子明怎麼說。
 
|本集重點|
(01:15)幫同學代班雜誌社 踏入新聞界
(05:41)啟蒙:東埔挖墳案vs.519行動
(08:36)生涯遺憾:錯過「野百合學運」
(12:15)六四隔年兩會 他拍……被警告
(16:06)歷史紀錄者:經濟視角看移工
(21:19)抱筆電跑部落:找1987那群人
(27:00)30年之後:抬棺材板的變老師
(35:54)他為何找泰國拳王管首批移工
(41:54)退休先陪媽 再去各部落longstay
 
▶相關報導:https://reurl.cc/rDNaLx
▶節目全影片:https://youtu.be/k51zFI_d5fU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剪輯:王昱文 |‧文字:張若瑤
 
【由國家人權委員會主辦的「向光-台灣人權攝影特展」,於7月29日到8月15日,在華山文創園區的中七館,展出3位資深攝影記者謝三泰、蔡明德與黃子明的作品,以及中央通訊社的新聞攝影紀錄。】
 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▶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/comments

2022-07-21
47:50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S1E4】強人崛起 中共長征之路100年的變與不變

▶本節目感謝紙風車文教基金會,永續行動即刻做起。

‧主題:中國特色怎麼來的?
‧主持人:張若瑤
‧與談人:朱建陵/中央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

影響台灣甚深的政黨,除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外,還有一個在海峽對岸虎視耽耽的共產黨。100年前,它從幾十個人發展至今,已掌控世界第二大經濟體——中國。這個政黨有自己的性格,相信「人定勝天」,親情與宗教皆可控,定期反貪腐、自我清洗,出事統統團結向前看,字典中沒有「我錯了」一詞,當它往下個百年走去,會重蹈日本軍國主義的危途嗎?

為什麼習近平會設定「兩個一百年」、「東升西降」的遠大目標?鑑古觀今知未來,「中國特色」的社會主義道路,會把世界帶往何處?

中央社兩岸新聞團隊結合國際中心、媒體實驗室,2021年推出「中共建黨百年:歷史崎嶇與黨國歧路」大型專題企劃,分為6大部分、共有47篇文章,集結成《長征的路途:中共建黨百年》一書,這本電子書於4月1日發行。

▶政黨也有性格,聽朱建陵怎麼說。

|本集重點|
(00:01:25)影響台灣的重要政黨有3個……
(00:07:01)中共性格一:宗教與親情皆可控
(00:11:44)中共性格二:團結向前看不懺悔
(00:14:14)改革開放的中國走向軍國主義?
(00:15:41)中共學一:定期反腐自我清洗
(00:19:25)中共學二:領導人風格的改變
(00:20:52)兩個一百年vs.東升西降的意義
(00:25:56)駐中發稿:7分清楚3分模糊
(00:32:09)翻牆來看中國新聞:學生最多
(00:37:10)「中共建黨百年」為何值得看

▶相關新聞:https://reurl.cc/7eGvDQ
▶節目全影片:https://youtu.be/gZ6lKMnTEKs
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音訊剪輯:王昱文|文字:張若瑤
 
▶「中共建黨百年」朱建陵圈粉:www.facebook.com/twccl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▶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user/ckr5rwe5o9zaj0812nm4bz3ak/comments

2022-04-03
39:01
comments
No Rating
2022-02-22
13:39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S1E2|年度QA】那個,大家掰——是放假不是停播啦!

▶本節目感謝紙風車文教基金會,永續行動即刻做起。
 
‧主題:「中央社好POD」從牛年跨進虎年囉
‧主持人:廖漢原、周永捷、邱祖胤、張若瑤
 
「中央社好POD」從2021年9月開台至今,已屆滿5個月,週一上架的「文化普拉斯」已製播24集,週三上架的「特派談新事」已製播26集,週五上架的「空中小客廳」已製播24+4集,【好POD+】則製播2集,總共80支音訊檔節目,聽眾朋友最喜歡哪一集?
 
4位主持人從文字領域跨界主持Podcast,想知道他們的心得與挫折嗎?春節過後可能還來不及馬上換季,但新內容的規劃是什麼?
 
▶聽主持人們一一回答聽眾的疑惑。
 
|本集重點|
(00:02:14)做Podcaster半年的收穫
(00:05:03)怎麼選來賓或設定題目
(00:15:31)媒體做Podcast爽歪歪?
(00:23:38)Podcast = 廣播節目!?
(00:33:46)注意囉:主持人回留言
(00:54:30)下一季的新方向是……
(01:01:57)虎年新春吉祥話踹共啦
 
▶節目全影片:https://reurl.cc/QjELQ9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
‧影片製作/王昱文|音訊剪輯/吳桓中|文字企劃/張若瑤
 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 
▶「文化普拉斯」圈粉:facebook.com/poserordady
▶「特派談新事」圈粉/
‧廖漢原:instagram.com/correspondentnewsinsight/
‧周永捷:instagram.com/plo1223/
▶「空中小客廳」圈粉:instagram.com/yauyau531/
▶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
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:
https://open.firstory.me/story/ckyy2nun78lir081453gvitls?m=comment

2022-01-31
67:33
comments
No Rating

【好POD+ S1E1】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:作為戰士 沒有流淚的權利

‧主題:羅一鈞的600天
‧主持人:曾嬿卿/中央社副社長
‧受訪者:羅一鈞/疾病管制署副署長、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
 
在抗疫前線600天幾乎沒休假,羅一鈞是怎麼撐住的?「三級警戒」讓防疫成果面臨挑戰,他又是如何克服危機時刻?為何羅一鈞對深夜的板南線車廂感動?除了疫情,還有千奇百怪的記者提問,與網紅鄉民的特別關注,羅一鈞又用什麼方式處理這些業外壓力?
 
這場疫情何時到終點?全世界為何只剩台灣還把全副心思放在相關新聞上?輕鬆聊天之外,你也會想聽這些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嚴肅議題嗎?
 
▶關於這場疫仗,聽曾嬿卿14問羅一鈞。
 
|本集重點|
(00:00:54)疫情指揮中心9個分組在做啥?
(00:03:33)組織一夕成形?SARS後就有啦
(00:05:12)600天幾乎沒休假 怎麼撐的?
(00:08:28)病毒殺進部桃 第一線最受重創
(00:12:08)雙北這場仗 亞東醫院沒有退縮
(00:18:40)轉領域:平安過 凸顯不出特色
(00:23:56)醫生與公職 被「斷交」改變人生
(00:26:03)奈及利亞教會兩件防疫該做的事
(00:31:03)記者問題千奇百怪 羅副怎麼看?
(00:36:20)網紅的事變公眾的事只能接地氣
(00:38:17)全世界台灣最關注疫情變兩面刃?
(00:44:54)醫藥記者要有挖掘與解決問題能力
(00:49:48)他為何對深夜的板南線車廂感動
(00:56:13)沒有一個地方安全 直到……
(01:00:01)培養服務的心 偶爾走偏沒關係
 
‧後製團隊:中央社影音中心吳桓中、張若瑤
 
▶喜歡這個節目,請訂閱「中央社好POD」留下五星評價。
▶有話想對主持人或來賓說,請用力留言分享您的意見。
▶意見信箱:cnaonpodcast@gmail.com
 

2021-10-12
65:26
comments
No Rating